今年三月,有关动力电池新国标的出台备受行业关注。消息一出,不少新能源车主都开始担心,自己刚买的车会不会很快就要更换电池。这种担忧并不鲜见,尤其是在两项重磅电池相关政策接连出台的背景下,观望情绪在市场中蔓延开来。
先说大的环境,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年风头正劲,产品和技术进步非常快。不过,很多人对它还是带着一丝疑虑。比如,一句“电动车省下的钱,还不够换电池”的说法就在很多讨论里流传。实际上,这种说法代表了一类关注成本的老百姓的普遍想法。他们总觉得传统油车发动机很耐用,用到报废都没什么大问题。但电动汽车的电池呢,担心像手机电池一样,用几年性能就下降,然后就得掏钱换新,这样算下来貌似也不省钱。
这种想法其实和过去消费者的使用经验分不开。很多人用燃油车几十年,发动机确实少有需要大修甚至更换的情况,于是经验上就把“换发动机”和“换电池”画上了等号。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其实,发动机和动力电池都属于车辆的核心部件,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汽车,它们都是随着使用慢慢损耗的。发动机的损耗表现在机械磨损、零件老化;动力电池则是每次充放电后性能逐渐衰减。
说到养车的实际花费,燃油车要定期换机油、保养发动机,这些加起来费用也不低。而电动车虽然不用定期保养发动机,但电池是不是用几年就得大换一次?业内的说法没那么夸张。现在大多数车企都承诺八年甚至终身的电池质保。在正常用车情况下,动力电池能坚持很多年,出现严重衰减的概率其实很低,频繁更换电池的现象极为罕见。
当然,新国标的推出还是让人犯嘀咕。比如即将实施的两轮电瓶车和动力电池新标准,对产品的安全性和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今年9月起,两轮电动车限速、塑料使用比例、电池重量等都做了详细规定。对于已购买旧国标产品的用户来说,很多人担心未来会不会强制更换电池或者整车不能用了。其实,这种担心多余。每次新旧标准切换时,都会设置一个库存销售的过渡期。买了旧国标产品的用户依然可以照常使用自己的车,不影响日常出行。
围绕电动车的争议,离不开安全话题,尤其是电池“自燃”。每当网络上冒出一则疑似电动车自燃的新闻,总会有人拿这事儿做文章,说电车不如传统油车安全。然而,真正的数据和权威检测显示,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越来越严,新国标也正是为了把可能的安全隐患压到最低。如果说过去几年,个别新能源汽车因为技术原因出现过问题,现在随着新一代固态电池等新技术逐步应用,安全性又提升了不少。
近期动力电池新国标落地,让部分持币待购的用户选择再观望一下。毕竟无论是两轮电瓶车还是四轮新能源汽车,大家都希望一买回家就能用很多年,不想几年后因政策变化而被“劝退”。但真实情况其实没那么复杂。新国标更像是给整个行业升级打补丁,提升出行产品整体质量,并不是要求大家去升级或更换现有车辆的核心部件。
关于价格,去年下半年开始,新能源汽车降价大战已经接近尾声。之前的价格竞争让很多人捡到了便宜,可这背后其实是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让出了利润空间。以后再出现轮番大降价的概率不高。反倒是随着原材料、人工等上涨因素,新能源车有涨价的可能。与其一味等待更低的价格,倒不如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预算,早作决策。
对于平时只是出门办事偶尔用车的朋友来说,无论买油车还是电车,都难免遇到长期闲置、维护费用高的问题。真要讲划算,还不如考虑用公共交通或共享出行工具,更省心也省钱。对于城市上下班路程较长、经常用车的人,可以根据自身通勤需求挑选合适的车型。不必太被“必须等到最新国标”这种观点绑架,毕竟买车最重要的还是日常使用体验,而不是为了一纸标准改变全部计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