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发现,聊到新能源车,99%的人都会问一个问题:
“这车能跑多远?续航够不够用?”
好像只要续航不够,就成了原罪,其他优点都不值一提。
所以,很多人在选车时,干脆放弃了纯电,转而去买插混或者增程——
只为了避免所谓的“续航焦虑”。
但真的有必要这样吗?恐怕未必。
我也是一路“怕续航”过来的,前前后后换过两辆新能源车,结果发现:
把续航问题妖魔化,反而是买电车最大的误区!
为什么会这么说呢?
01 不能否定“续航焦虑”的问题。
谈到这个话题,不能否认,电车确实存在“续航焦虑”问题。
首先,充电慢是硬伤。
哪怕有快充桩,充满一次也要半个小时——
和加油的效率根本没法比,总让人觉得特别耽误事儿。
而且,电车的“表显续航”,水分真不小。
我那台标称600公里的纯电,上了高速、空调一开,真能跑到400公里就算谢天谢地了。
大多数时候,跑个350公里左右,就要考虑补能的问题。
否则,真的担心车辆抛锚在路上!
更尴尬的是,充电桩分布并不均衡。
在大城市里,或者市区通行还好,的确到处都是充电桩。
但进了农村,或者进入高速服务区,有时候就会掉链子。
特别是到了节假日,想充电只能在“排队大军”里干等着,甚至亲眼见过有人排到凌晨。
所以这时候,插混和增程就特别有吸引力:
电不够还有油顶着,再也不怕“电量焦虑”——这种选择完全能理解。
但仅仅因为这个原因,就不考虑电车,其实还是过于短视了…
02 “可油可电”也有续航焦虑。
倒不是说电车,还有很多增程/插混没有的优点——
而是,“可油可电”其实也存在续航焦虑。
这话听上去可能有点反直觉:
毕竟,插混和增程不就是为了解决“续航焦虑”而生的吗?
但等你真用起来,才发现很多焦虑只是换了“马甲”,并没有真正消失。
说白了,“油那部分”确实不用担心了,可“电那部分”依然让人心里不踏实。
主流插混/增程,纯电续航一般也就150-200公里。
听起来不少,但实际用车场景下,往往2-3天就要找地方充电。
有家充当然省心,可没有的话,那真的是一场“补能拉锯战”:
每隔几天就得盘算哪有空桩、什么时间好抢——赶上高峰期,抢个桩都能抢出火气来。
更麻烦的是,插混/增程的充电速度很慢——
动不动就得充上一小时,赶时间的话只能干等着,效率感人。
所以,网上才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:“增程/插混的尽头,其实还是纯电。”
听着像玩笑,但其实是很多车主的心声。
说到底就是,插混/增程的确帮你解决了“长途问题”,但却放大了日常通勤的“短途焦虑”。
而长途焦虑一年遇不到几次,短途焦虑却几乎天天都在上演。
尤其是冬天,续航缩水,补能频率加倍,没有家桩的小伙伴分分钟想哭。
所以别只盯着“可油可电”没有续航焦虑,现实往往比想象要残酷得多:
焦虑没消失,只是换了个方式,每天跟你死磕到底。
03 所以,给大家的建议就是:
如果你真的准备买新能源,千万别只盯着“续航”这一个点。
拿我自己来说,换了两辆车,这两年最拧巴的时候,就是被“续航焦虑”困住了。
怕纯电不够用,选了增程,结果成天围着“补能”转——
最后发现,焦虑其实没少,反而换了种方式天天折磨自己。
后来,我的心态彻底变了,开始问自己: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痛点?
最后才意识到,很多人其实走偏了!
说白了,如果有固定车位、能装家用充电桩,那当然“可油可电”很棒。
因为回到家,插个充电桩,就可以无感补能了,也没有“短途焦虑问题”。
至于遇到节假日,或者长途出现,也可以靠“加油续命”——真正把这类车的优势,给用到极限。
但反之,如果如果家充没戏,长途跑得少,那无疑是纯电更方便。
因为一辆车600公里的续航,坚持两周一充没问题。
再加上纯电车的充电效率很高,往往半个小时就能搞定补能,根本没什么短途焦虑。
至于遇到节假日出行,也就难受那么1-2天,不会是特别大的问题,不是吗?
总的来看就是:
我这一路从“怕续航”到“不怕续航”,其实也不过是把视角,转回了生活本身。
说白了,焦虑不是电车的问题,也不是插混的问题——
它更多时候,是我们对未知的恐惧,是想“万无一失”的执念。
可买车、用车,本来就没有一劳永逸。
有人喜欢“电量自由”,有人偏爱“油箱无忧”,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。
最终的答案其实是:
别让“续航焦虑”成为你生活的主角,让自己的需求说了算,这才是买好新能源车的真谛!